当地时间10月20日,埃及开罗的谈判室里,哈马斯代表团成员的眉头拧成了结——他们刚和卡塔尔、埃及的斡旋官员聊了3个小时,话题绕不开前一天加沙地带的那几十次空袭:数十条生命的消逝,成了停火能不能“续上”的“拦路石”。而就在同一天,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紧急飞抵以色列,行李箱里装的不是礼物,是要“救”拜登政府那项刚执行十几天的“20点和平计划”。

其实,停火的“脆弱性”早有苗头。对哈马斯来说,现在的谈判筹码比去年加沙的冬季雨水还少——要保停火,只能靠斡旋方的压力和协议的“纸面上的保障”;可以色列那边的态度更直白:不解除哈马斯的武装,就没法信停火能长久,甚至还攥着“越境打击违规行动”的权利不放。这两个“死结”缠在一起,把停火协议变成了“易碎品”——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就可能碎成渣。

更关键的是,加沙的未来从来不是“以色列说了才算”。以色列明确不让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参与战后治理,但国际社会都认一个理:加沙是巴勒斯坦人的加沙,“巴人治巴”才是重建的根基。哈马斯就算在武装路线上让了步,作为政治实体的影响力还在;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得在里面有位置——要是这俩“主角”谈不拢,未来加沙的重建怕不是要变成“空中楼阁”。所以埃及要办的巴勒斯坦内部对话,与其说是“团结会”,不如说是“补短板”——补的是巴勒斯坦这边“拧成一股绳”的短板。

再说美国的“20点计划”,从推动到落地都像“赶工的工程”:没说清“两国方案”怎么推进,没提以色列对加沙的占领要怎么解决,连“停火到底要停到啥程度”都模棱两可。万斯这次来以色列,表面是“跟进计划”,实则是“保面子”——要是这计划刚执行十几天就“黄了”,美国在中东的存在感可没法搁。可问题是,回避核心问题的计划,就算“续命”成功,也不过是“缓一缓”,解决不了根本。

傍晚的开罗街头,谈判室的灯还亮着;耶路撒冷的美国使馆外,记者们的镜头还对着大门。风从地中海吹过来,吹过加沙的废墟,吹过谈判桌上的文件——停火的“续命符”,从来不在斡旋方的话术里,而在有没有人敢直面那些“不能说的核心”:“两国方案”不是口号,占领问题不是“小事”,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权更不是“可以商量的筹码”。

说到底,停火的脆弱,从来不是因为“谈判技巧不够”,而是因为那些最该解决的问题,还埋在中东的黄沙没被挖出来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