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8日,重庆家长李先生的一条求助信息,让不少网友跟着揪紧了心——刚拿到遵义医科大动康复专业录取通知书的儿子孙某某,报到没几天就被通知“退学”,理由是入学复查查出“色弱”,而这份结果,和高考体检报告上的“正常”结结实实撞了个满怀。
“我们带孩子去了三家医院复查,都确认是色弱。”李先生说,拿到入学通知时,他们特意核对过专业要求——运动康复专业明确“不招色盲、色弱”,但高考体检报告上“色觉”一栏写着“正常”,所以才敢报这个志愿。可“正常”的高考体检把孩子“送”进了大学,“异常”的入学复查又把孩子“推”了出来,“这不是耍人吗?”
对18岁的孙某某来说,这场变故像一把刀,把他的人生规划划得稀碎。原本已经和室友约好去食堂吃第一顿饭,现在却要打包行李回重庆;原本打算跟着教练练体能,现在却要重新拿起高中课本准备复读。“我不是怕复读,是怕连‘为什么’都不知道。”孙某某说,最让他难受的,是“明明我没做错什么,却要承担所有后果”。
网友的讨论里,藏着最真实的共情:有人说“高考体检是‘生命线’,怎么能出错?”有人问“如果是体检漏检,该谁负责?”还有人替孩子可惜“一年的青春,能补得回来吗?”说到底,大家在意的不是“色弱能不能上大学”,而是“为什么两份结果不一样”——高考体检是招生的“通行证”,它的准确性,不该有半点模糊。
其实,类似的争议不是第一次出现。去年河南一位考生因高考体检“视力正常”,入学后被查出高度近视,差点被退学;前年江西一位学生因“乙肝两对半”结果矛盾,耽误了录取。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:高考体检不是“走过场”,每一笔记录都该“钉是钉、铆是铆”——因为对学生来说,这张纸是“人生选择的依据”,对家长来说,这是“放心的理由”。
更关键的是,当矛盾出现时,我们需要的不是“各说各话”,而是“查个明白”。到底是高考体检时医生漏看了色盲本?还是体检设备出了问题?抑或是录入信息时犯了错?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,才能给孙某某一个交代,也才能让其他家长放下心——毕竟,没有哪个家庭能承受“因为一份错误的报告,耽误孩子一年青春”的代价。
我们常说“教育要公平”,可公平从来不是抽象的。它藏在高考体检时医生认真翻色盲本的动作里,藏在录入信息时核对三遍的谨慎里,藏在出现矛盾时“第一时间查清楚”的担当里。对孙某某来说,他不需要“同情”,只需要“明白”;不需要“补偿”,只需要“责任”——毕竟,他的青春,不该被“模糊的结果”随意改写。
属地教育部门已经表示“会介入调查”,但网友的期待远不止于此:“查清楚原因,给个公开说明;如果是失误,要有人负责;别让下一个‘孙某某’再遇到这种事。”
青春只有一次,我们输不起“模糊的答案”。当两份体检结果“打架”时,我们需要的,是给孩子的青春,算一笔“明白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