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1岁的王桂菊扶着拐杖站在富海镇的林子里,指尖蹭过杨树粗糙的树皮——这3万棵从手指粗长到碗口粗的树,是她23年的心血,现在却成了“碰不得的牵挂”。

农户响应号召种树成材后被禁止采伐

2002年春天,镇里和村委会上门动员:“这片地要退耕还草(林),你承包下来种树吧,成材了能采伐,也算给家里留份保障。”王桂菊咬咬牙应了,签了25年的《造林承包合同》,合同上明明白白写着“林木成熟后可申请采伐”。第一年的树苗是政府给的,她蹲在地里一棵一棵埋;第二年补苗花了几千块,手指上的茧子磨得发亮;夏天雇人除草,农药熏得眼睛红;冬天怕牲畜啃树皮,她裹着棉服在林子里转,连年夜饭都是在看林的小屋里热着馒头吃的。“那时候树比我孙子还矮,我想着等它们长大,我也能松口气。”

农户响应号召种树成材后被禁止采伐

可松口气的日子没等来。2024年女儿张丽去办采伐证时,被告知这片305亩林已经划入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——根据《森林法》,自然保护区内的林木禁止采伐,除非是防治虫害、防火等特殊情况。保护区的答复书甩在桌上:“你申请的林地不在准许范围。”

农户响应号召种树成材后被禁止采伐

更窝火的是补助的事。合同里写着“退耕还草(林)”,母女俩以为能领退耕还林补贴,可二十多年来一分钱没拿到。去县林草局问,得到的回复是“不是退耕还林地块,是‘三北’工程造林”;翻出合同里的“退耕”二字质疑,对方说“没签退耕还林合同,富海镇名单里没你们名字”。张丽更委屈了:“周边相邻地块的林农都拿到了补助,凭啥我们没有?”她们申请信息公开,被以“涉密”“涉及第三方隐私”拒绝;想查当年的造林档案,也被挡了回来。

农户响应号召种树成材后被禁止采伐

今年8月,县林草局给出“林权互换”的解决方案——用富民村集体林权换她们的部分林权。可张丽去镇里问,对方坦言“基本没法操作”:树的粗细、年份、面积都不匹配,“总不能拿我的大树换别人的小树吧?”合同还有两年就到期,王桂菊的双侧股骨头坏死越来越严重,走两步就疼得直咧嘴,“我守了一辈子的树,难道要带着遗憾走?”

农户响应号召种树成材后被禁止采伐

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,网友议论纷纷:有人心疼老人的付出,“23年的心血说没就没,换谁能接受?”有人理解保护区的生态意义,“政策是为了长远,但得给农户留条退路”;也有人呼吁“得考虑历史原因,不能让老实人吃亏”。富海镇的领导说“正在协调”,可协调来协调去,还是没个准信。

风卷着杨树叶落在王桂菊脚边,她蹲下来捡起一片,叶脉里还藏着23年的阳光——那是她埋树苗时沾在裤脚的泥土味,是除草时擦在额头的汗水,是守着林子过年时飘来的饺子香。“我就想知道,这些陪我变老的树,到底能不能给我个说法。”

林子里的风还在吹,杨树的影子晃啊晃,晃过王桂菊满是皱纹的脸,晃过那些刻在树皮上的岁月。她扶着树站起来,望着远处的天空——那里飘着云,像极了23年前她埋树苗时,天上的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