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0日的吹风会上,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的一句话,把“场景”这个原本藏在产业报告里的词,推到了创新赛道的聚光灯下——“场景已经成为一种关键创新资源”。
对普通人来说,“场景”可能是早上楼下便利店的“刷脸支付”、下班路上的“智能红绿灯”,或是老家村里的“远程医疗问诊”;但在政策语境里,它是中国最拿得出手的“创新家底”:超大规模市场、完备的产业体系、14亿人口带来的“全场景覆盖能力”。李春临说,这些藏在生活里的“小片段”,恰恰是新技术、新产品最需要的“试验田”——比如一款智能手表要验证“老人跌倒预警”功能,得放进100个真实的社区场景里磨;一台工业机器人要适配中小企业的生产线,得扎进20个不同规模的工厂里调。以前这些“试验田”可能是“零散的”“封闭的”,但政策要把它们变成“系统的”“开放的”。
当天同步释放的《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》,其实就是给这些“试验田”搭了个“脚手架”:既要把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“用足”,让场景成为“新技术的试金石”;也要把产业体系的优势“盘活”,让场景成为“新兴产业的加速器”;更要把制度创新的优势“落地”,让场景成为“改革的突破口”。用李春临的话说: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‘造场景’,而是‘开场景’——把原本藏在企业、社区、医院里的场景,变成所有创新者都能参与的‘公共资源’。”
这话里的“温度”,做了多年记者的我太懂了。去年在重庆渝中区采访“智慧商圈”,一家做本地生活服务的小企业负责人跟我吐过苦水:“想对接商场的‘会员积分通用’场景,得找物业、找运营商、找银行,跑了三个月才谈下来。”但政策明确要“畅通要素自由流动”,意味着以后这样的“对接成本”会降下来——企业不用再“跑断腿”找场景,而是场景会“主动找”需要的企业。对消费者来说,这更实在:以后用到的智能产品,不会再是“实验室里的样品”,而是“在100个真实场景里磨过的成品”。
政策出台后,网上也有不同声音:有人问“中小企业能进得去这些场景吗?”有人担心“开放场景会不会变成‘走流程’?”还有人说“关键是要‘落地’,别变成‘纸上的政策’”。这些疑问,恰恰是政策要回应的——文件里明确提到“优化新业态、新领域的发展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”,说白了就是要把“门槛”降下来,把“流程”简化,让“真创新”的企业能拿到“真场景”。就像李春临在吹风会上说的:“场景创新不是‘高大上’的事,是‘接地气’的事——得让卖菜的阿姨能用上数字支付,让工厂的工人能操作工业机器人,让农村的老人能看上远程医生,这才是‘场景作为创新资源’最实在的意义。”
其实回头看,“场景”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。它是重庆菜市场里“刷脸买菜”的便捷,是两江新区工厂里“机床联网”的高效,是巫溪县村里“远程问诊”的温暖。当政策把这些“小场景”连成“大生态”,把“试验场”变成“加速器”,创新就不再是“少数人的游戏”,而是“所有人的机会”——毕竟,最有生命力的创新,从来都扎根在真实的生活里。
李春临在吹风会结尾说的话,让我印象很深:“场景是创新的‘土壤’,而我们要做的,是把这土壤松松,让更多种子能发芽。”这句话里没有“高大上”的词汇,却把政策的“初心”说透了——创新不是为了“赶时髦”,而是为了“解决真问题”;场景不是为了“造概念”,而是为了“服务真需求”。当这些“真问题”“真需求”被看见、被满足,“关键创新资源”才不会是一句空话,而是能变成普通人能摸到的“好日子”。